路遥纪念馆

纪念馆:www.xettw.com/TT000036063
本馆由[ 花生壳壳]创建于2024年01月31日

路遥的诗意

发布时间:2010-03-07 20:08:26      发布人: 花生壳壳

――著名学者郭小聪教授在中国现代文学馆的演讲



  感谢文学馆的邀请,感谢这么多的热心听众,对于作家路遥来说,我也是一名读者,我想以“一个读者心中的路遥”谈谈我的看法,与大家交流。路遥去世十一年了,我惊奇地发现,许多人,特别是许多青年仍然在默默地读路遥的书。一提起路遥,就会发现他们眼睛一亮,微微一笑,相互有了默契。路遥正是一位少有的既让人尊敬又让人感到亲切的中国作家。他的书是那种第一次读了并不让人震惊,但读过之后就难以让人忘怀,心头总有一种热乎乎的感觉的作品。身后十余年了,厚重的岁月墙对纯文学似乎格外冷峻,时尚潮流似乎能够荡涤一切,但是作家路遥不断拥有新的读者和愿意走近他的热心人。

  (一)

  我们对路遥的身世所知不多,他从小生长在陕北农村,受过很多苦。他也适时地受到教育,最终完成大学。作为一个有灵性的作家肯定是早慧的。一个七,八岁的孩子为了能够上学,忍受离别父母之亲情,到经济较为宽余的大伯家,但生活依然艰辛。在几近饥饿的生存线上路遥仅仅要能活下来,就好像小草一样为自己争得每一滴水,一点阳光。他的确是走一步看一步,不是他不够努力,而是他生存条件太恶劣了,上小学是这样,上中学也是这样。当伯父再没有能力供他继续读书时,路遥以自己的毅力和成绩考入县里中学的尖子班,为以后进入延安大学文学系创造了条件。

  在贫困中成长起来的路遥,他最终表现出的知识面,思考能力和创作成就,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但路遥作品常常引人深思的地方在于:是否因为生活过于悲哀,美就会消失?他让我们看到了他经历过的困苦生活,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高居其上的诗意。



  通过路遥的人生和他的作品,我认为把生活的苦难、残酷描写出来并不是路遥的特色,而能够把年轻人的贫穷、窘迫写得如此无辜、纯洁甚至可爱、可敬,才是路遥的不同凡响之处。贫穷不是罪过,寒酸不是低贱,落魄依然纯真,这正是路遥作品主人公心灵的诗意,也包含着生活的真理。

  (二)

  生活毕竟不是只供人观察的,也是需要人认真去过的。贫困固然不容易压垮一个年青人的求知欲和上进心,但是“上进”这个词除了个人精神追求的含义外,也还有要求得到社会承认的一面。世间人群熙来攘往,境遇各有不同,在复杂、变幻的社会上,你凭什么改变自己的生活境遇,别人又凭什么对你高看一眼,欣赏你、尊敬你、器重你?人生需要不断证明自己以获得自信。所以,即使在最纯洁的自尊心里面,必定包含着为自己奋斗的行动和打算。

  路遥笔下的主人公,如《人生》中的高加林,《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平,都出身在农村,家境贫寒,出路很少。对知识的占有,开阔了这些农村青年的心胸,而占有知识的高傲,也改变了他们的思维和心态。越是聪慧有为者,这种改变的痕迹就越明显。

  路遥笔下人物最独特,最令人惊异的特点是,他们备感压抑和伤痛,但依然保持着年轻人的天真和纯洁,面对现实,甚至采取了一种令人难以置信的理想主义的人生态度。这就是,他们高傲地只想以自己的才华学识和高洁品格证明自己,吸引别人,打破社会阶层间的迷障。他们必须有求于人,却仅仅想以自身具有的东西让别人(通常是更高阶层的人)心悦诚服,拱手相送,从而最终承认和接纳他们,他们真诚这样认为也坚持这样做。他们不会低声下气,不会走旁门左道,不会发泄报复,身上甚至也没有农民式的狡黠。在他们价值的天秤上,不是人的身份、地位、财富权势,而是人的内在品行和真才实学才是最值得追求的,美的,高贵的,正像哲学家叔本华说的,这样的人犹如一个贵族,应当得到尊重。

  (三)

  走这样一条人生之路,不可能不是一条朝圣之路,因为这太艰难了,太纯洁了,这样浪漫的处世方式,在世俗生活中几乎可以说行不通。不过,它表现出来的令人惊讶的单纯,又可能是最为纯粹的心性高傲。如果坚持走下去,就必然会有圣徒的气息,让我们从中窥到卑微中的神性,尘土中的金沙。所以,在这条路上《人生》中的高加林终于演变成了《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平。这也是路遥作品前后期的重要分野所在。

  如果说高加林既像于连,又像保尔,那么孙少平则更像保尔了,他不但有着保尔的热诚和执著,而且在他突出的理想主义精神中,还有堂吉诃德的气质。

  读者从孙少平略显平淡的人生中,却能深深地感觉到,他的内心生活像哲人一样深邃、充实,不管他做什么,环境多么恶劣,他的精神游历始终没有停止过。整部小说是孙少平善行的展现,精神的求索,在这一过程中,他的内心世界日趋完善,犹如神明走过的炼狱。尽管路遥也期望孙少平这类人物既“改变自己的生存条件,同时也不放弃最重要的精神追求”,但实际上这很艰难,生活的压力即使全力以赴还惟恐不及,一个人要坚持高尚的精神生活,恐怕就要冒顾此失彼的风险。孙少平特立独行的勇气,慷慨大度的美德固然可以压倒世俗的准则,叫人叹服,但很难融入社会,成为现行生活方式的楷模。

  随着作家的成名,路遥显然越来越想超越“活着”本身的辛酸和卑微,着意挖掘人生的诗意――这诗意的内核原先顽强地支撑他生存,后来也仍然是他写作的“通灵宝玉”。所以他笔下的孙少平可以愤世嫉俗,却不会玩世不恭;可以绝望,却不会沉沦;可以被污辱、被损害,却不会被扭曲‘可以出污泥而不染,却不会虚假和苍白。对于坚持高尚的思想和道德会不会削弱自身的生存能力,影响个人幸福,我认为还是康德说的好:“道德本来就不教导我们如何使自己幸福,而是如何无愧于幸福。”是的,只有人认识自身并试图超越自身才能真正为自己的生存状态定义,这是一种更为深刻、纯粹的幸福体验。它与人的寿命无关,却关系到人的生命质量:它也许不应当成为制定社会生活规范的普遍标准,以免变形为禁欲、流血和专制,却应当像星空那样美丽存在,让我们能够抬头仰望,默默感动,意识到人之所以为人的道理,谁能说这样的美感是无用的呢?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