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氏

历史来源

博[博,读音作bó(ㄅㄛˊ)]

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中期郜国人孙阳,属于以先祖称号为氏。
  据典籍《韵会》、《广韵》等记载:“古有博劳,善相马。”
  博劳,就是古代著名的相马师伯乐。在典籍《韩诗外传》中记载:“使骥不得伯乐,安得千里之足。”清朝学者周廷寀特别加注:“伯读曰博,<广韵>以伯乐为博劳,云古有博劳,善相马也。”
  伯乐,公元前680~前610年,原名孙阳,春秋中期郜国人(今山东成武)。在秦国富国强兵中,作为相马立下汗马功劳,得到秦穆公信赖,被封为“伯乐将军”。伯乐后来将毕生经验总结写成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相马学著作《伯乐相马经》,由于他对马的研究非常出色,人们便逐渐忘记了他本来的名字,干脆称他为伯乐,延续到现在。
  在古代,“伯”、“博”二字可通假,因此在伯乐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号为姓氏者,称伯氏、博氏。
  第二个渊源:源于地名,出自春秋时期齐国之邑博州,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据典籍《韵会》记载:“春秋,齐之聊摄随为博州。”
  齐国博州,即今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古称临淄,包括古营丘即今临淄区。注意,其非今天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亦简称博州)。
  春秋战国时期,即有博州原住民以居帝名称为姓氏,称博氏,史称博氏正宗。
  第三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战国时期学官博士,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博士,是战国时期东周王廷始设的官职称谓,由有大学问之学者、贤人担任,掌管古今之学,秦朝时期沿袭。
  到西汉时期,博士为奉常(太常)的属官,负责古今史事待问及书籍典守。汉武帝刘彻执政时期,特别设置了“五经博士”,专门以经学教授皇室子弟,与以前的博士职掌已经有所不同。
  东汉时期,朝廷以十四名国学博士分别掌管五经,即《易经》由四位博士掌管,分别为施氏、孟氏、梁丘氏、京氏;《书经》由三位博士掌管,分别为欧阳氏、大夏侯氏、小夏侯氏;《诗经》由三位博士掌管,分别为鲁氏、齐氏、韩氏;《周礼》由两位博士掌管,分别为大戴氏、小戴氏;《春秋》由两位博士掌管,分别为公羊氏、颜氏。这些博士的职责就是“掌教弟子,国有疑问,掌承问对”,仍然属于太常管辖。
  晋朝时期设置国子学,所属官员即为“国子博士”。南朝梁国设置“正言博士”,北朝齐国设置“太学博士”等,职责与东汉国学博士相似。
  隋朝、唐朝时期,朝廷设置有国子监,在国子监各馆内设置博士,负责教授达官子弟(国子),后历朝历代均沿袭国子监之制。
  博士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博士氏,在秦朝以后皆省文简称为博氏。
  第四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战国时期赵国博闻师,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战国时期,赵国设有博士官职,职能与今学术顾问相同,与其他诸侯国的博士亦相同。其博士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博氏。
  第五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汉朝时期博士祭酒,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博士祭酒,实际上是秦朝时期所设置的官职,位居诸博士之首。在西汉时期称博士仆射,在东汉时期称博士祭酒,官秩为六百石。
  到曹魏时期,博士祭酒改称太学博士祭酒,在十九名博士中选才智威德最重者担任,为国子学之长官,官秩为正五品。改官职称谓在晋朝以后多称国子祭酒。
  博士祭酒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博氏。
  第六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十六国时期博士郎中,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十六国时期,北燕国在太学中设置了博士郎中的官职,专门负责饿掌教官秩两千石以下的十五岁以上官员子弟,为北燕政权中君王指定的重望学者,官比正五品,官秩八百石。
  博士郎中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汉化称博氏。
  第七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元朝时期蒙古博尔赤,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元朝时期,蒙古汗国王廷中设置有怯薛官职,即突厥语“执事”,博尔赤为执事之一。
  “博尔赤”为蒙古语,即厨师,亦称为宝儿赤、卜兀赤、博儿赤、保兀儿赤、包儿赤等,职为宿卫亲军中专门掌管烹饪,即侍奉主上饮食的执事人员。
  博尔赤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博尔赤氏、或宝儿赤氏、卜兀赤氏、博儿赤氏、保兀儿赤氏、包儿赤氏等,后有汉化为单姓博氏、或宝氏、卜氏、保氏、包氏者。
  第八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出自蒙古诸“博氏”部落,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典·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蒙古族博络氏、博罗特氏(包杰鲁特氏)、博古罗克氏、博古罗特氏、博尔克氏、博尔济斯氏、博尔济克氏、博尔济氏、博尔苏特氏(别速惕氏)、博尔衮氏、博第斯氏(博迪斯氏)、博都哩氏(孛术律氏、孛术鲁氏)、博希特氏等诸部落姓氏,后多冠有汉姓博氏。
  第九个渊源:源于满族,出自满族诸“博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典·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满族博多特氏、博尔衮氏、博尔和罗氏、博尔济氏、博和哩氏(博赫里氏、蒲古里氏)、博和罗氏、博勒卓克氏等诸部落姓氏,后多冠有汉姓博氏。
  第十个渊源:源于鄂伦春族,出自鄂伦春族博勒济尔格部落,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黑龙江志稿·氏族志》记载:
  鄂伦春族博勒济尔格氏,世居今黑龙江流域,后有东海女真引为姓氏者。在清朝晚期以后,有冠汉姓为博氏者。
  第十一个渊源:源于达斡尔族,属于以氏族名称汉化为氏。
  据史籍《黑龙江志稿·氏族志》记载:达斡尔族布库尔氏,亦称博库尔氏、博阔尔氏,出自明朝时期达斡尔鄂嫩部,世居黑龙江博勒哩屯(今俄罗斯结雅河支流托木河口北岸卡赞卡村一带)、莫力达瓦(今内蒙古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清朝中叶以后有部分布库尔氏族人迁驻新疆塔城地区(今新疆塔城霍城伊车嘎善锡伯族乡)。后有满族、锡伯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Bukur Hala,汉义“首选先锋”、“帽沿”。达斡尔族、满族、锡伯族布库尔氏,在清朝中叶以后有冠汉姓为博氏者。
  据史籍《八旗满洲氏族通谱》记载:达斡尔族卜克图氏,亦称博克图氏、博和图氏,出自达斡尔莫尔登部卜克图氏族,世居黑龙江博勒哩屯(今俄罗斯结雅河支流托木河口北岸卡赞卡村一带)、莫力达瓦(今内蒙古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清朝中叶以后有部分布库尔氏族人迁驻新疆塔城地区(今新疆塔城霍城伊车嘎善锡伯族乡)。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Buktu Hala。达斡尔族、满族卜克图氏,在清朝晚期以后有冠汉姓为博氏者。

家族名人

触 屏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