寋氏

历史来源

寋[寋、謇、蹇,读音作jiàn(ㄐㄧㄢˋ)]

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西周时期宫廷乐师寋师,属于以职业称谓为氏。
  在典籍《尔雅·释乐》中解释:“徒鼓磬谓之寋。”
  磬,在远古时期的礼仪中是十分重要的司礼乐器之一。磬有各种形态和多种组织。单独一枚的叫“特磬”,由不同音高的多枚石磬组成的叫“编磬”。
  1976年,考古工作者在山西省夏县东下冯遗址出土了一枚“夏磬”,是距今四千年左右的夏朝(公元前2205~前1766年)的乐器,用原石打制而成,未经细致的加工,上端有一孔,供穿绳悬挂用。此磬的制作非常原始,属于早期磬的形态。
  1950年在河北省安阳县武官村出土了一枚“虎纹磬”,是商朝(公元前1766~前1122年)时期遗留的乐器。该磬底边长84厘米,高42厘米,厚2.4厘米,用大理石制成。磬的正面雕刻一只似老虎的动物,线条刚劲古朴。只要轻轻敲击,就能发出明亮悦耳的声音,频率为280.7赫兹(升C调)。
  编磬是能够演奏旋律的乐器,可以单独演奏,也可以与编钟、鼓等其他司礼乐器合奏。
  商朝时期的编磬多为三枚一组,如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三枚编磬。到了西周时期,编磬的音域越来约宽,音色也更加纯净。到了战国初期,整套的编磬已经十分了得,1978年在湖北省随州市西郊的擂鼓墩(距随州市一公里),出土了周考王姬嵬八年(公元前433年)或稍晚的曾侯乙的墓葬,其中就有一套编磬,由三十二片磬组成。
  除了石制的磬之外,后来也有用玉或金属做成的磬。磬在几千年来得到延续和发展,直到今天它在中国的民族乐队中还保有一席之地,其音古朴幽雅,一套古乐演奏下来,余音绕耳,三年不绝。
  在古代礼仪中,单独演奏磬,就称为“寋”,专职演奏磬的乐师,也被称为寋师。据说周宣王姬静就特别喜欢欣赏编磬的独奏,“寋师常予赐”。
  寋师的后人中,有以先祖职业称谓为姓氏者,称寋氏。
  第二个渊源:源于地名,出自古代蜀国地名寋城,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典籍《阮韵》记载:“寋,姓,蜀人有之。”
  战国时期,巴蜀地区分为秦、晋、楚所占,后秦始皇统一六国,在蜀地分设军镇,其寋城就是其中之一,为原楚国所设,后为秦国所占。
  汉高祖刘邦灭秦、楚后,寋城一直归属右扶风郡管辖。到汉灵帝刘宏中平六年(公元189年)由右扶风郡析置汉安郡,到东汉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改为汉兴郡。
  在史籍《魏书·志略》中记载:“曹公分关中置汉兴郡,用游楚为太守。”在史籍《献帝起居》注:“中平六年,省扶风都尉置汉安郡,镇雍、渝麋、杜阳、陈仓、汧五县也。”在东汉末期,寋城隶属于汉兴郡,当时的寋城在今四川省剑阁县东北一带。
  史籍《三国志·吴书》中记载:“东汉建安十六年,岱督郎将尹异等,以兵二千人西诱汉中贼帅张鲁到汉兴寋城。”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卷八十四·晋纪六·惠帝太安元年》中记载:“李特以其将寋硕守德阳。”
  寋城原住民中,有以居邑名称为姓氏者,称寋氏。

分布:
  四川省旺苍县东凡区的白龙乡与苍溪县的石马乡交界地区有寋氏族人分生息繁衍。

家族名人

触 屏 版